2020年10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集美大学音乐学院主办,中国建设银行厦门市分行、厦门市音乐家协会、厦门市曲艺家协会协办的“新时代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研讨会(厦门专场)”在厦门佰翔五通酒店成功举办。
研讨会分为主会场与分会场,主要包括主旨演讲、主题发言、南音表演、圆桌论坛等。主会场主要聚焦“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福建南音的海内外交流以及传播策略;分会场侧重探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播。
17日上午,主会场会议开始,学院50余位师生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理事长汪京京、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学院副院长俞锫、学院副院长杨丽霞分别发表研讨会开场致辞。汪京京表示,此次研讨会的主议题是由中宣部出版局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委托的课题研究,并简要阐述了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的意义与目标,指出本次会议的重要性;俞锫强调了文化自信对中国发展的必要性,并表示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学院将继续发挥学科特色与优势,为新时代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创造更为广泛的交流平台;学院副院长杨丽霞首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表示欢迎与感谢,她表示,在本次会议上,专家学者的思想碰撞不仅会为新时代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提供力量,更会为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带来更多的发展灵感与能量。
学院教授、厦门市音乐家协会主席臧艺兵基于其个人的文化体验与社会实践的理论实践就“文化如何守护个人灵魂、社会与世界”这一话题发表了主旨演讲,臧教授首先阐述了文化的基本概念与构成,其次从个人文化经验的角度来分析文化对于个人灵魂、社会秩序、世界和平等问题的影响。演讲过后,泉州南音乐团为在座的嘉宾们带来了唱谱、清唱、合奏及齐唱等6个南音作品,让理论与舞台做了生动地结合。
表演结束后,第一场以“南音传承与传播的意义及策略”主题发言开始。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宋瑾做了题为《南音〈梅花操〉的移植传播方式探析》的发言。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州做了题为《泉州南音在海上丝绸之路交通中的国际传播样式探究》的发言。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燕婷做了题为《南音的北京传播》的发言。泉州南音团副团长曾家阳做了题为《泉州南音多元传承格局》的发言。专家们围绕国内外的南音传承、传播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17日下午,第二场以“南音的人才培养与传承”为主题的发言正式开始。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王丹丹做了题为《全方位推介传播,输出南音育人模式、传播模式的“泉师方案”》的发言。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瑜做了题为《传统的嬗变:从百年南音史看南音之变迁》。厦门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厦门市南乐研究会会长张国雄做了题为《厦门曲艺文化的传承及发展》的发言。国家级南音传承人吴世安做了题为《南音的创作与思考》的发言。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滕腾做了题为《南音资源数字化元数据的创建研究》的发言。专家们针对南音人才、南音变迁、南音创作与南音数字化等方面做了深入探讨。
随后,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谢嘉幸教授发表了《新时代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交流传播策略》的主旨演讲,提倡我们要秉承“界说、叩问与行动”的探索思路,发现传统、广泛交流、提升价值,并积极应用数字媒体和文化空间,综合多个学科,为民族音乐的交流与传播凝聚队伍。
第三场主题发言是以“新媒介环境下民族音乐传播的趋势”为主题。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赵仲明做了题为《新世纪中华民族音乐理论书刊出版研究纲要》的发言。中国唱片集团副总经理侯钧做了题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举措与思路》的发言。中国音乐学院研究院副院长张天彤做了题为《论当代中华民族音乐传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发言。中国音网总编辑魏小石做了题为《音响档案和未知的民族音乐瑰宝》的发言。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学院副教授李小莹做了题为《媒介进程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模式》的发言。专家们对新媒介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思路、特点、模式等问题交流了观点。
本次研讨会不仅交流分析了“活化石”南音于新时代的传承传播新思路,更深入探讨了新时代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趋势与策略,促进了南音在内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新时代的交流与传播。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也为学院师生提供了与外校颇具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们交流学习的平台,开阔了学院师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师生们的科研兴趣和创造潜能。

(文/图:音乐学院/编辑: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