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准确把握福建省加快建设“海上福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以海强校、‘工海’融合”的发展思路,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心怀“国之大者” 凝心铸魂筑牢根本
集美大学践行陈嘉庚先生海洋强国的梦想,把开展主题教育与破解学校事业发展瓶颈相结合,推动学校新一轮“大调整、大改革、大发展”。校党委要求,全校师生要在更“深”上下功夫,认真总结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阶段性成就;要在更“高”上下功夫,通过扎扎实实开展调查研究,破解制约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创新;要在更“实”上下功夫,锚定目标任务,以更实的举措,全面落实主题教育重点措施。
深耕海洋强国关键领域 拓展服务新空间
今年2月,交通运输部正式批准集美大学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
近两年,学校获批建设“福建省海洋信息感知与处理重点实验室”“福建省—东盟地区水产绿色养殖联合研发中心”“福建省近海小型绿色智能船舶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为服务国家和地方海洋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集美大学极地与海洋研究院祁第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气候变化导致1994年到2020年北冰洋快速的年代际酸化》的研究论文,为我国气候变化应对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参考。史向明教授参加“Race:TraX”(环境变化中的镭:示踪铁通量)项目,为进一步研究南极半岛陆架水—南极底层水的无机碳循环和人为碳的深海输运奠定基础。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 推进高水平开放办学
学校涉海学科特色专业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已与17个国家的60余所国外高校和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十三五”期间,学校成为亚洲航标培训基地、东南国际航运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还成立厦门东南国际航运研究中心、船舶辅助导航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学术平台。学校还承接了国际航标管理人员培训班,为来自亚非15个国家的近百名高级航标管理人员提供了培训。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参与技术援外工作。2017年选派教师陈家友参加由商务部主办的桑给巴尔渔业和水产养殖技术海外培训班,为非洲学员传授苗种培育、成体养殖、病害防治等方面实用技术。2019年,学校和中国国家鳗鲡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共同牵头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国家鳗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持续推进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促进全球鳗鲡产业的科技进步与绿色发展。学校还与中国昊远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人才联合培养战略合作协议,着力探索培养国际人才的新模式。
学校曲金良教授正在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新编中国通史·海洋史》的纂修工程。学校杰出访问教授吾守尔·斯拉木院士带领教师团队承担课题《全球竞合与“双循环”背景下福建省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语言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为挖掘、宣传我国与“海丝”沿线国家的地缘、文缘、亲缘与商缘等,学校还成立了海丝沿线国家国别研究院。
集美大学是国家汉办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的主要院校和福建省首批“海外华文教育基地”。学校连续十多年向菲律宾、泰国、印尼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300余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培养了各类短期华文进修人员超9000人。学校多年坚持举办“菲律宾华裔学生学中文夏令营”“中国寻根之旅福建省冬(夏)令营”,并依托“东南亚小学、幼儿园师资培训班”“东盟国家政府官员研修班”,做好对外教育交流。
瞄准基层需求 扎实助推乡村振兴
集美大学曹敏杰教授带领“蚝壳惠民”研究团队的师生经过9年研究,通过系列处理工艺,使牡蛎壳转化为富含多种金属元素及氨基酸的土壤调理剂原料,用于酸性土壤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改良。团队研发产品惠农面积达11500亩,使用于42种农作物,帮助农户增收1087万元。项目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2021年以来,学校相继成立了鳗鲡产业链跨学科研究团队、贝类产业链跨学科研究团队、蟹类产业链跨学科研究团队、牛蛙产业链跨学科研究团队、海洋牧场与养殖装备研究团队5个跨学科研究团队。
学校江兴龙教授研制了完全国产化的高效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实现水循环利用率达97%。他长期深入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林畲、灵地等乡镇的19家养鳗场,改造提升工厂化鳗鲡养殖面积约21万平方米。他主持完成的项目成果“鳗鲡绿色养殖与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经多个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及100多个养殖场(加工厂)应用,累计新增产值298.8亿元,获2020年中国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一等奖。长期从事食品加工与营养研究的李健教授,是福建省科技特派员。他带着技术团队走访偏远的泉州市德化县春美乡,聚焦石蛙产业技术难题,研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石蛙产品,帮助当地养殖户、企业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
百年潮涌,一心追梦,学校将牢牢把握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朝着建设“工海”特色更加鲜明的一流大学目标勇毅前行。

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3-06/08/nw.D110000gmrb_20230608_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