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越久,“诚毅”之光越是闪耀不息。在今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集美大学港口与海岸工程学院“筑梦大田”实践队奔赴大田开展实践。
专业实践彰显学子情怀
烽火硝烟的抗战年代,集美学校内迁大田县躲避战火,与大田人民携手共克时艰、兴学育人,使第二学村成为连接两地情缘的地方。
7月初,集美大学校长李清彪一行前往大田看望实践队成员,并参加由实践队与大田县城关第二小学共同开展的“探寻学村遗址,传承嘉庚精神”红领巾小课堂。
课堂上,实践队成员向城关二小同学进行了无人机知识科普并展示无人机;通过嘉庚精神微宣讲,回望集大内迁办学历史,与二小师生一同感受艰难岁月里弦歌不辍,厚植家国情怀。集大学子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大田人民的感激之情。

图为城关第二小学学生为集美大学校长李清彪佩戴红领巾

图为实践队成员、城关第二小学学生与集美大学校长李清彪合影
李清彪还参加了实践队座谈交流会,并深情寄语实践队厚植家国情怀,做嘉庚精神传承者;坚定理想信念,做无悔青春奋斗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报效祖国人民。

图为集美大学李清彪校长与实践队成员座谈交流
“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铭记历史,弘扬嘉庚精神,这是集大学子的担当与使命,筑梦大田实践队心怀感恩,实践队成员通过实际行动将专业知识带到大田,彰显了集大学子的优良精神风貌。
探寻旧址保护新路径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作为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具有深厚的教育价值。实践队成员前往“第二集美学村”旧址,运用工程测量技术、无人机技术,对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建筑进行测量,获得相关数据和遥感影像,后期借助CAD、REVIT等专业建模软件根据已取得的数据和遥感影像进行建模,发挥工程管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优势,为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建筑物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图为实践队运用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拍下的鸟瞰图
聆听烽火中的弦歌不辍
实践期间,大田县关工委范立洋老师和大田一中的黄秀凤老师为队员们讲述了内迁期间集美学校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集美学校内迁办学历史。“单骑走千里”的陈维风,放弃优厚待遇到大田教书的校友俞文农,主动减薪三分之一支持抗战的老师们……同学们深受感动。实践队员们还在范立洋老师的带领下重走集美职校师生晨呼跑操路线,参观大田一中“9·20”日寇轰炸大田记事墙,踏访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跳水台旧址。

图为范立洋老师为实践队成员介绍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跳水台旧址雕塑。
勇担使命助力乡村振兴
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为助推乡村振兴,实践队成员前往大田县发展和改革局、文体和旅游局学习了解大田县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文旅康养旅游政策以及对“第二集美学村”保护和开发规划。
在实践中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相关部门等形式,实践队不仅了解到了大田县目前发展状况以及远景规划,还学习了如何分析城市发展现状、挖掘城市发展潜力,调查结果证明了对“第二集美学村”进行保护和推广的重要性。

图为实践队成员到大田县文体和旅游局学习
青春理想在基层,在灵动济阳,实践队成员追寻历史的脚步,感受抗战烽火在凤阳堡等古建筑留下的痕迹;采访大学生村官,聚焦乡村振兴,感受济阳的大山大河,用实践深刻感受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的发展与变化。

图为实践队成员到灵动济阳实地学习
师生共读山海烽火情
7月7日,实践队成员参加了微电影《望春风》在大田的创作分享会,并进行暑期三下乡成果汇报。《望春风》由集美校友总会、集美大学电影学院和大田县文联共同指导,以抗战年代为背景,再现集美师生内迁大田那段感人历史。
该片编剧、集大工会副主席华晓春在创作分享会上谈到,希望以微电影为载体,让更多人了解陈嘉庚,了解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实践队成员赓续嘉庚先生在战火连绵的年代里仍然坚持倾资办学的精神,牢记历史,唱响爱国主义主弦律,在创作分享会上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山海烽火情》。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加《望春风》微电影创作分享会
实践队成员以“学”为出发点,以“做”为落脚点,厚植集大情怀、勇于担当作为,展现了新时代集大学子的朝气蓬勃,弘扬嘉庚精神,将嘉庚精神实践于生活中件件小事中;深入挖掘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所蕴含的抗战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
(文:梁子怡 郭艺欣 黄梓涵/图:刘晓峰/编辑:宣传部)